新东方家庭教育微评:相信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有过困惑或纠结。比如,如何引导孩子的价值观。而父母、师长无法完全对孩子的命运负责,但可以有更多思考、觉察和交流,言行合一的力量至少能让孩子“少一点困扰”,能帮助他们在面对人生艰难抉择时,更坚信自己内心的声音。
孩子考试好,或做了一件好事,哪件事让你更开心?当孩子考进前三名、比赛得奖,或他花很多心力帮别人解决困难,做出如今已社会化的父母都做不到的善举,你对孩子表达的赞许,会是同等的吗?
多数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正直、愿意帮助的“好人”,但我们是基于何种理由希望孩子能关怀别人、为他人付出?你希望孩子有成就,还是更懂得关心别人?吊诡的是,就算你不说,孩子却仍有可能知道。
根据《NPR》新闻网站,哈佛大学一项针对美国一万名国、高中生的问卷调查,询问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最在意什么:孩子有成就、快乐,还是会关心别人?近八成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父母把成功或快乐看得比关怀别人重要,而换这些孩子回答相同的问题时,近八成的青少年选择也跟父母一致,把有成就摆第一。
但这些孩子的父母通常并不是这样教的,当中有父母积极参许多非营利组织的事务、当志工,还选了最重视社区服务的教会,为何孩子仍能敏锐的捕捉到父母的矛盾心意?
成人言行不一,青少年特别有感
报导指出,多数父母嘴上会说,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会关心、帮助别人的好人,但内心真正的期望是孩子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譬如念好大学、有一份体面高薪的工作,而青少年其实能感受到个中矛盾。
很多孩子表示,父母容许他们偶尔偷懒不做家事、志工服务缺席,但对于成绩和作业的态度却明显强硬,几乎不可妥协。有些小孩说,考试考好时,父母会带他去吃大餐,但他如果做了好事,如帮助同学,并不会得到同等的褒奖。
有趣的是,近年来美国有不少学校很重视品格教育,纽约市一所中学(CetnralQueensAcademy)对于学生不管是乐于助人、合群以团队为重、或课业拿全A,一律给予奖励,但意外的是,当这些学生在做上述调查时,他们的回答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也是成就优先,让该校校长相当意外却也更认清现实。
表面一套,实际一套,不管大人小孩都会感觉矛盾。有人说,美国现行大学入学制度仍是多数人更看重成就的主因,大学表面上说重视志工服务,但小孩都知道,真正重要能决定你入学的关键还是成绩。但也有大学招生组反驳,大学毕竟是学术机构,当然会以学生的成绩为优先考虑,而学生善不善良也很难从一纸申请书看出来,但他们认同,大学方面的确该加把劲鼓励好品格。
哈佛研究员表示,其实一点微幅改变,就能促成巨大的影响,好比如果一个小孩长期定时在帮忙照顾年长的祖父母或当临时保母看顾小孩,这样的志愿服务时数也该被采纳,不是非得要飞到大老远灾区的难民营做志工才算数。
摆脱“当好人会吃亏”的焦虑
父母的确也很难为,持续表里合一的身教谈何容易,何尝不是人性大考验。况且父母最基本的忧心与责任是要帮助孩子能在社会上能够自立,我们也会担心若是社会结构不改变,机会不多元,一味想着为人服务但最后自己却落得经济困难怎么办?
当大环境让那些脚踏实地、不炒股、不投机、诚实纳税的人,却沦为无法安居乐业,做对的事但生活却更艰难,只能选择出走或偶尔用“小确幸”(微小而确实的幸福)麻醉自己,不仅父母不舍,孩子也可能不愿意成为“世俗眼光中的输家”,看不到当“好人”的意义与价值。但我们同样也害怕,只有头脑没有品格的孩子,变成像“华尔街之狼”或诈骗集团高手那样的人物。
父母也别灰心,当一个成功的好人不是不可能,教导孩子正念(mindfulness),能觉察他人真正的需要,当他在金融业工作时,不会明明知道对方经济困难有卡债,却还是为了业绩,强力推销让对方陷入更多债务。
正向心理学强调真实的快乐来自与他人的连结,而不是追求自我成就。“同理”能改善一个人与别人合作的能力,能不能与他人合作是决定未来人才能否“有成就”的关键。
关怀他人、做不昧良心的事,还是可能让孩子成功立足社会,因为不愧对自己与他人仍是一种稳定身心,让个人愿意持续努力的力量。
父母、师长无法完全对孩子的命运负责,但有更多思考、觉察和交流,言行合一的力量至少能让孩子“少一点困扰”,能帮助他们在面对人生艰难抉择时,更坚信自己内心的声音。
相关阅读
少儿家庭教育
新东方少儿课程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长春新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