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老师好

新东方网>长春新东方学校>国内考试>考研考试>正文

2017考研政治马原冲刺考点:16大原理

2016-11-17 15:01

来源:

作者:

  一、唯物论原理

  原理1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主观能动性):①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②能动创造性。③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④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有时在第二问出现)

  【方法论意义】

  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原理2 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何处理(环境问题)是人们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不当所造成的。

  【方法论意义】

  我们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二、辩证法原理

  原理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

  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2.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3.人们能够发现事物的固有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

  【方法论意义】

  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原理2 矛盾同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

  1.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有时在第二问出现)

  原理3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的同一性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

  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原理4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矛盾的特殊性即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法与认识论结合点)

  【方法论意义】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正视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我们要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认识事物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

  原理5 矛盾不平衡性原理

  【原理内容】

  1.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地位的一方。

  【方法论意义】

  解决矛盾时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原理6 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2.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方法论意义】

  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认识论原理

  原理1 认识的本质

  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3.主体和客体关系实质: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和完善。

  原理2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错误认识误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作用,使实践失败。

  【方法论意义】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智慧,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原理3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原理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

  2.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必要性。感性认识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

  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1)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互相渗透。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3)辩证统一,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5.认识过程的无限性。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6.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最终实现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意义】

  ①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②要勤于实践,采取科学方法,勇于创新;在创新中不怕犯错误,不畏惧挫折,善于总结经验,推动认识发展。

  原理4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

  2.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3.正确认识往往导致成功实践,但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结果,导致失败。

  【方法论意义】

  要正视失败和错误,要善于分析失败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原理5 真理的客观性和具体性原理

  1.真理的客观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②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原理6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2.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意志,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和灵感。

  3.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动力作用、诱导作用和激发作用。

  四、唯物史观原理

  原理1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上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原理2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事件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其他可用于第二问的方法论意义

  1.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2.人们要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3.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从肯定中看到否定,从否定看到肯定。

  4.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5.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改造世界,应客观全面地认识对象,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6.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相关推荐

考研政治

考研英语

考研数学

考研集训营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长春新东方网

新东方长春学校官方微信:新东方长春学校 (微信号:ccxdfcn

最新考试资讯、考试政策解读、真题解析,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免费申请学习规划

已为25937位学员提供学习规划

*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

相关推荐

  • 中学辅导
  • 大学辅导
  • 出国辅导
  • 热门活动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