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老师好

新东方网>长春新东方学校>国内考试>考研考试>正文

北京建筑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16-09-21 10:34

来源:新东方在线

作者:新东方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以类别、领域代码为序)

  1.社会工作(0352)

  本学科设置于文法学院,2014年获得"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点。2005年开办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发挥"后发优势",办出了临床社工专业特色,业内评价较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三年毕业生签约率达到97%以上,居全校前三。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校内外较为知名的专家、教授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通过选派社工系教师前往美国、香港、台湾等境外高校学习深造、聘任校外的行(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充实师资力量,形成了30人规模的校外专家库,"双师型"师资队伍特色鲜明。

  本学科曾获北京建筑大学优秀教学奖两项和北京市西城区社会工作奖励多项,承担了多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了一批专著和特色专业教材,发表了150余篇高质量学术论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个案工作实务》教材,业内给予很高评价。

  本学科现已投资200余万元建成现代化的专业个案、团体和社区实验室,同时完备了个案督导室、沙盘治疗室、家庭治疗室等配套设施。开发、建设了北京市悦群社工事务所、红枫妇女热线、月坛街道办事处等10个校外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临床社工训练平台已经初具规模。

  本学科设置3个招生学科方向:(1)城市流动人口服务;(2)临床社会工作;(3)社会服务机构管理。

  社会工作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是一种专业化、职业化的服务方法,又是一项有效的社会制度安排。本学科适应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管理、服务领域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求,突出培养应用型高级实务人才。学风端正、教风纯正,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专业大力创新培养模式,在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领域,通过理论探讨、参与课题研究、境内外实习、实践等方式体悟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提升专业技术和能力,加强和完善督导体系,打造临床社工学习和研究平台。

  我校社会工作专业是有志于听从心灵的呼唤、从事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或者实务工作、修养社工精神品质和提升职业素养、实现专业梦想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考生报考的理想选择之一。

  2. 建筑学(0851)

  本学科(类别)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自1984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85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1996年起,已连续5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学士、硕士)教育评估,并获得7年有效期,可授予毕业本科生建筑学学士学位,可授予毕业研究生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

  本学科(类别)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学者组成,形成了发展特色,2005年"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及更新设计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本学科(类别)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空间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学术氛围,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本学科(类别)与德国、俄罗斯、新西兰、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举办学术讲座,使学生及时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本学科(类别)在医疗、体育、交通等公共建筑设计以及城市住宅、村镇住宅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学科(类别)基于地处北京良好的地缘优势,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一批设计单位、科研院所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硕士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本学科聘请了在京自各大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的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近年来,本学科(类别)人员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多项全国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设计,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和论文。

  本学科(类别)共设置8个招生学科方向:(1)建筑历史与理论;(2)公共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3)居住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4)建筑技术科学;(5)城市设计及其理论;(6)室内设计及其理论;(7)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8)健康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动态;具有从事实际工程的规划设计能力;具有从事建筑学理论研究的功底;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 机械工程(085201)

  本学科(领域)设置于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2014年获得工程硕士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由学校最早的本科专业之一发展而来。该学科领域主要围绕建筑工程机械、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汽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方面的需求开展研究,形成了一批对行业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条件,拥有先进而齐全的试验与检测设备,"北京市建设机械与材料质量监督检验站"和"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分别于 1990年、2011年通过北京市技术监督局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证。

  本学科(领域)拥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现有专职教师2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8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长城学者2人,北京市拔尖人才3人。聘请32名国内外重点企业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导师。已形成校内省部级科研平台、检测机构、校外合作基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学院已与京城重工、永茂建机、北京地铁公司等19家北京市著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先后建立了20多个实践基地,可实现综合知识结构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奥本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德国亚深工业大学以及里昂国立技术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近5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160余篇被SCI、EI、ISTP 等收录。承担包含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20多项,获得包含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7项。

  本学科(领域)设置4个招生学科方向:(1)工程机械;(2)机械电子工程;(3)汽车工程;(4)城市轨道交通车辆。

  通过本学科(领域)培养,培养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特别是建筑工程机械、城市轨道车辆工程)行业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4. 建筑与土木工程(085213)

  本学科(领域)由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主持,由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和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共同建设;2002年获得工程硕士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同年学校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确定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获得"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荣誉称号。全国获此荣誉的高校仅有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湖南大学等12所高校。

  为适应首都城乡建设及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学校紧密围绕专业学位教育的宗旨和要求,逐年扩大招生规模,突出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行业特色,依托学校的行业优势和在重点研究领域的影响,同时综合在职人员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设置了培养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的培养方案体系。

  本学科(领域)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与学术骨干组成,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本学科(领域)研究生导师中教授(或相当职称)46人,副教授(或相当职称)53人,聘请了以国家体育场"鸟巢"结构总设计师范重教授为代表的兼职导师一百余人。

  本学科(领域)现分别在3个招生学院设置10个研究方向: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设置:(13)结构工程;(14)岩土与地下工程;(15)施工技术与管理;(16)桥梁与隧道工程;(17)道路与交通工程;(18)建筑材料;(19)国际工程;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设置:(20)市政工程;(21)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设置:(23)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本学科(领域)在不断探索基于建筑类高校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城市建设人才。本领域的毕业研究生,绝大多数已成为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管理骨干,成为首都城乡建设大军中的骨干力量。

  5. 测绘工程(085215)

  本学科(领域)设置于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2010年获得工程硕士测绘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各一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个,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学科,本科专业"测绘工程"为北京市特色专业。

  本学科(领域)具有一支教学与科研水平高,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强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师近5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教授10名,专职教师中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2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个。

  近五年来,本学科(领域)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包括三大检索论文100余篇。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20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年到校科研经费800余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三维激光扫描与数字化工程、基于网格影像的数字城管关键技术、地学浏览器技术平台uninpho等项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一定影响和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本校城乡建设学科群的特色与优势。

  本学科(领域)积极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合作,在城市空间信息获取、城市与建筑三维重建、城市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精细化城市管理、变形监测等领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

  本学科(领域)设置3个招生学科方向:(1)工程测量;(2)摄影测量与遥感应用;(3)地理信息工程。

  本学科(领域)侧重培养在国土资源、测绘、交通、城建、规划等国民经济建设领域、政府各部门以及军事、教育、科研单位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古建筑数字化测绘与保护、空间分析与应用、辅助决策与管理、城市规划与管理、数字地图设计与制作、数字地图分析与应用等方面教学、科研、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6. 环境工程(085229)

  本学科(领域)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009年成为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2人,博士20人,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团队基础扎实、技能全面,创新和应用能力强。本学科(领域)聘请数名全国知名设计、研究院所高级专家作为兼职导师。本学科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价值3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开展水环境、大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流体、化学、计算模拟等实验研究。拥有"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电子废物资源化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北京市可持续排水系统构建与风险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基地,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本学科(领域)具备良好的科研环境,与遍布全国的环保机构、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积极将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我国各类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领域。近5年来,本领域人员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课题40余项,教育部科技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攻关项目等省部级课题40余项,完成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0部,申请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本学科(领域)设置4个研究方向:(1)城市水环境科学与系统工程;(2)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3)大气污染控制;(4)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管理。

  本学科(领域)充分发挥工科院校特点,从解决城乡发展实际问题着手,注重工程实践和应用基础研究,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创新性地开展公益性研究与技术研发,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本领域特别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同首都的环境保护紧密相连,与许多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多方面的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

  本学科(领域)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荷兰、德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及时掌握国际上的前沿领域和最新发展,科研工作及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有力地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7. 工业工程(085236)

  本学科(领域)由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等共同建设,2010年获得工程硕士工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领域)以建筑工程、机电工程和管理科学为学科基础,以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工业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工程、人因工程、质量管理与工程、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系统等工业工程技术和方法为专业主干,依托先进生产制造过程仿真系统(工业工程综合实验系统)、北京建筑业和机电制造业,强化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所需的专业技能培养,形成了先进工业工程技术及其在建筑工程系统和机电产品制造系统中应用的工业工程学科(领域)特色。

  本学科(领域)学术队伍由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的博士构成,在质量工程、人因工程、物流管理工程、数字化设计与先进生产制造系统、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实践经验。2007年以来,学科团队先后承担了省部级重点课题1项、省部级一般课题5项,局级课题和横向课题10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篇,获专利6项;2009年与天津大学等联合举办了第19届工业工程国际学术会议;本校工业工程专业与国内外知名的学术机构和大型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机械工程学会、北汽福田、SMC、富士康等。

  本学科(领域)实验室条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设有仿真型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物流工程实验室、ERP综合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可以进行多个方向的工业工程领域的专业实验,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本学科(领域)设置3个研究方向:(1)先进制造系统;(2)人因工程;(3)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本学科(领域)培养,研究生可奠定坚实的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地掌握相关工程技术和工业工程技术并拥有付诸实践以解决复杂工程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长春新东方网

新东方长春学校官方微信:新东方长春学校 (微信号:ccxdfcn

最新考试资讯、考试政策解读、真题解析,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免费申请学习规划

已为25937位学员提供学习规划

*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

相关推荐

  • 中学辅导
  • 大学辅导
  • 出国辅导
  • 热门活动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