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老师好

新东方网>长春新东方学校>国内考试>考研考试>正文

2016-2017西医临综生理科目考点对比

2016-08-23 15:51

来源:新东方在线

作者:新东方

  2017西医临综大纲已于2016年8月15日公布,新大纲涵盖了2017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卷构成、考试方向、考查重点,通过2017考研西医临综大纲生理科目与2016考研大纲之间的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帮助同学们更好更快的掌握到17考研的复习重点,及时地规划出自己的复习思路和方法,高效地进行复习,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

 

大纲科目

2016大纲要求

2017大纲要求变化

.考试性质

西医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招收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备继续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择优选拔,确保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考查目标

西医综合考试范围为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包括诊断学)和外科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包括诊断学)、外科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及法律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医学基础理论部分重点考查基本医学理论知识,以及运用医学概念和原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综合能力部分重点考查临床思维、诊断与鉴别诊断、制定和执行诊疗计划、临床操作、急诊处理等临床综合能力。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基础医学约50%,其中生理学约20%,生物化学约15%,病理学约15%;临床医学约50%,其中内科学约30%,外科学约20%四、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 第1~9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35,91~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B型题 第121~1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X型题 第151~18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

三、试卷内容结构生理学约14%,生物化学约12%,病理学约12%,内科学(含诊断学)约33%,外科学(含骨科学)约23%,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6%
四、试卷题型结构 
A
型题 第1-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第41-115题,每小题2分,共150B型题 第116-135题,每小题1.5分,共30X型题 第136-165题,每小题2分,共60

一、 生理学

(一)绪论

1. 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 
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 
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1.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内容同16年第2条) 
3.
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单纯扩散、经载体和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由G蛋白耦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和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
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简要的产生机制。
4.
刺激和阈刺激,可兴奋细胞(或组织),组织的兴奋,兴奋性及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
5.
动作电位(或兴奋)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6.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7.
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偶联和影响收缩效能的因素。

1.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2.
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
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点位。 
4.
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血量和理化特性。
2.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
3.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4.
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体内抗凝系统、纤维蛋白的溶解。
5.ABO
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输血原则。

1.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
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
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4.
红细胞血型:ABO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

1. 心肌细胞(主要是心室肌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简要的形成机制。
2.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3.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5.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6. 
微循环,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7. 
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及其功能。
8.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
9.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10. 
局部血流调节(自身调节)。
11. 
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
12. 
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2.
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3.
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4.
动脉血压:形成、测量、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5.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6.
微循环:组成、血流通路、血流阻力和血流量的调节。 
7.
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及其影响因素。8.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血压的长期调节。 
9.
冠状动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

1. 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 
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3. 
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气体扩散速率,通气/血流比值及其意义。
4.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和运输,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 
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H﹢和低氧对呼吸的调节。肺牵张反射。

1.肺通气原理:动力和阻力,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同16年的第2条) 
3.
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4.O2
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存在和运输形式,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同16年的第4条) 
5.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六)消化和吸收

1.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 
2. 
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概念。
3.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的排空及其调节。
4. 
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的分节运动
5. 
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排便反射。
6. 
主要物质(糖类、蛋白质、脂类、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在小肠内的吸收部位及机制。

3.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制,胃运动和胃排空及其调节。 
4.
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运动及其调节。 
6.
小肠内的物质吸收及其机制。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 食物的能量转化。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临床的简化测定法。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及其意义。
2. 
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

1.能量代谢: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能量平衡,能量代谢的测定,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及其测定。 
2.
体温及其调节: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同16年第2条)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 肾的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2.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3. 
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水、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以及对H+NH3/NH4+K+的分泌。肾糖阈的概念和意义。
4.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
5. 
渗透性利尿和球-管平衡。肾交感神经、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心房钠尿肽对尿生成的调节。
6. 
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测定的意义。
7. 
排尿反射。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4.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及其影响因素。
5.
尿生成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尿生成调节的生理意义。 
6.
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意义。

(九)感觉器官

1. 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和传入通路的一般生理特征。
2. 
眼的视觉功能: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其依据,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视锥细胞和色觉的关系。视力(或视敏度)、暗适应和视野。
3. 
耳的听觉功能: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4. 
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反应。

删除

(十)神经系统

1. 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 
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和功能。
3. 
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4. 
非定向突触传递(或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
5.
神经递质的鉴定,神经调质的概念和调制作用,递质共存及其意义。受体的概念、分类和调节,突触前受体。周围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及其相应的受体。
6.
反射的分类和中枢控制,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7.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的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及其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大脑皮质的感觉(躯体感觉和特殊感觉)代表区。体表痛、内脏痛和牵涉痛。
8.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运动传出通路的最后公路和运动单位,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及其机制,各级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大脑皮质运动区,运动传出通路及其损伤后的表现。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9.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0. 
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情绪生理反应。 
11. 
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觉醒和睡眠。
12. 
学习和记忆的形式,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学习和记忆的机制。大脑皮质功能的一侧优势和优势半球的语言功能。

(九)神经系统的功能 
1. 
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及其功能,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3.
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
4.
神经递质和受体:递质和调质和概念,递质共存现象;受体的概念、亚型和调节;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5.
16年的第6条。 
6.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感觉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 
7.
躯体和内脏感觉:感觉传入通路和皮层代表区,痛觉。 
8.
视觉: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折光异常,房水和眼内压;眼的感光换能功能,色觉及其产生机制;视敏度、暗适应、明适应、视野、视觉融合现象和双眼视觉。 
9.
16年(九)感觉器官第3条。 
10.
16年(九)感觉器官第4条。11.脊髓、脑干、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运动和姿势的调控。 
12.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特征,脊髓、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3.
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情绪生理反应。 
14.
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觉醒和睡眠。 
15.
脑的高级功能:学习和记忆,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

(十一)内分泌

1.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激素的化学本质与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分泌的调节。
2.
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功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3. 
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和神经垂体激素。 
4.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5.
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理作用及它们的分泌或生成的调节。
6.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7.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内分泌 
1.
内分泌的概念;激素的概念、化学分类、作用机制和分泌调节,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2.
下丘脑-腺垂体的功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及其功能,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下丘脑-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血管升压素和缩宫素的生理作用 
3.
16年第4条。 
4.
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钙三醇的生理作用和生成调节。 
5.
16年第7条。 
6.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二)生殖

1.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
2.
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子宫周期(或月经周期),雌激素及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功能的调节,月经周期中下丘脑-腺垂体-卵巢-子宫内膜变化间的关系。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十一)生殖 
1.
男性生殖: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丸功能的调节 
2.
女性生殖: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月经周期,卵巢功能的调节;妊娠和分娩。


相关推荐

考研政治

考研英语

考研数学

考研集训营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长春新东方网

新东方长春学校官方微信:新东方长春学校 (微信号:ccxdfcn

最新考试资讯、考试政策解读、真题解析,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免费申请学习规划

已为25937位学员提供学习规划

*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

相关推荐

  • 中学辅导
  • 大学辅导
  • 出国辅导
  • 热门活动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