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毛中特考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2016-11-17 15:29
来源:
作者:
2017考研政治毛中特考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由长春新东方同步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长春新东方官方网站及长春新东方学校公众号【ccxdfcn】。
第九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一、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C级知识)
1.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C级知识)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B级知识)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不容侵犯,中国的领土不容分割。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最根本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尊重国家实行的根本制度以及其他制度和原则。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在“一国”之内,“两种制度”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借鉴,才能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他们可以充分行使选择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更加广泛、直接地参与管理国家大事。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就需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因此要积极促谈。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
【真题示例】
(2015)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是
A.特别行政区的完全自治权 B.中央授权之外的剩余权力
C.特别行政区本身固有的权力 D.中央授予的地方事务管理权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C级知识)
1.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2.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3.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 “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C级知识)
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香港是被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不平等条约而强占的。澳门是被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通过胁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葡北京条约》逐步强占的。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性贡献,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现实,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可行的。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A级知识)
(一)围绕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
1. 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共识,同意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两岸事务性商谈。 1993年4月,“汪辜会谈”举行,两岸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但其后“台独”分裂势力在台湾逐步增强。李登辉于1995年6月赴美进行制造“两个中国”的分裂活动,1999年7月抛出“两国论”,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发展。
2. 2000年5月,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在台湾上台后,顽固坚持“台独”立场,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否认“九二共识”,并在2002年8月悍然抛出“一边一国”论。反对和遏制“台独”成为当时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3.面对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江泽民于1995年1月30日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高度概括了台湾当局和两岸关系形势的重大变化和主要特征,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宣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定决心。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1.四点意见:2005年3月,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一事实,有力地遏制和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
3.2008年,台湾局势发生了重大积极变化:“台独”分裂势力在台湾地区选举中遭到重挫下台,重新执政的国民党反对“台独”、承认“九二共识”,使两岸关系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取得了重大突破。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得到恢复,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已经实现,两岸同胞往来更频繁、经济联系更密切、文化交流更活跃、共同利益更广泛,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和平发展轨道。
4.《告台湾同胞书》:2008年12月,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指出应该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把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动力,携手共进,戮力同心,努力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三)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1.“习朱会”
2015年5月,深刻总结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五点重要主张,回答了新形势下两岸关系未来之路应该怎么走的重大问题,也回应了当前两岸民众关心的一些切身利益问题。
(1)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2)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
(3)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
(4)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互相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
(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
2.“习马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于2015年11月7日下午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1)四点意见:①坚持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不动摇。②坚持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③坚持为两岸同胞多谋福祉。④坚持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一个关键: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和平发展道路。过去7年,台海局势安定祥和,两岸关系发展成果丰硕。两岸双方和广大同胞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7年来两岸关系能够实现和平发展,关键在于:双方确立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
(3)九二共识重要性:“九二共识”经过两岸有关方面明确的授权认可,得到两岸民意广泛支持。“九二共识”之所以重要,在于:①它体现了一个中国原则,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②它表明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也不是“一中一台”。
(4)一个落脚点:两岸一家亲,家和万事兴。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着眼点和落脚点:增进同胞的亲情和福祉,让两岸同胞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5)三个有利于:只要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亲情和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只要是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两岸双方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做,并把好事办好。
【真题示例】
(2016)201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200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重要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就携手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格局、让中华民族子孙后代共享美好未来提出的意见是
A.坚持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不动摇 B.坚持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C.坚持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坚持为两岸同胞多谋福祉
相关推荐
考研集训营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长春新东方网。
新东方长春学校官方微信:新东方长春学校 (微信号:ccxdfcn)
最新考试资讯、考试政策解读、真题解析,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相关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